IQ 作用有限
关于智商和情商,这是我的理解
或许你读过很多科学家闭门造车的故事,认为只要智力超群就可以脱颖而出。但事实上,即使再聪明的人,想要获得成就,都必须管理好自己和与人打好交道,这就是情商。所以,我觉得,情商虽然不能说一定比智商重要,但至少也是旗鼓相当。当然,如果智商真的高到了一定程度能仅凭智商就为他人做出贡献,周围的人也会愿意迁就的,但这只是少数个例。对普通人来说,情商不但重要,而且需要注意培养。我先带大家回顾一下 IQ 和 EQ 的发展故事。
1904 年,法国教育部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委托专家研究公立学校低能儿童的管理问题,比纳是这个委员会的委员。比纳与另一位医学专家西蒙合作,试着用一种测验的方法,去辨别有智商缺陷的儿童。次年,一套用于测量儿童智商高低的问卷被编制出来,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商测验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表的问世,很快引起了法国教育部的重视,继而得到了大力推广。从这之后,智商测验便开始被用来帮助预测儿童的智商高低,并判断他们在经过智商训练后能得到多大的提高。
不久,为成人编制的智力测验表也出现了,并在西方社会迅速普及开来,掀起了一股智商测试的热潮。此后,各种测量智商的测验表相继问世,智商测验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段中。在二十世纪的西方世界,几乎没有人能够逃避这种测验。随着智商测验的日益推广,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智商测验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在个体和集体智商测验上的得分,是他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然而,智商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一个人的未来,这一问题却引起了各个行业专家们的广泛争议。智商测验是否有效,智商分数是否有实际效用,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颇多质疑。与此同时,获得成功者的智商以外的因素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针对“智商决定论”的质疑愈演愈烈。1981 年,美国的心理学家做了一次跟踪调研。他们挑选了伊利诺伊州某中学的 81 位毕业生演讲代表,这些人的综合成绩是全校最高的。研究发现,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期间成绩大多优异,但有四人辍学。而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大部分学生虽然依旧表现优异,但无法找到能燃烧自己热情的职业。而五名女性,其中两名取得了硕士学位,两名取得了博士学位,却选择了放弃职业在家抚养孩子。波士顿大学的凯伦·阿诺德教授参与了调研,调研报告 1995 年才发表,他总结说:“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代表都是聪明过人的。对于学业成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智商,而是坚持和专注。美国人习惯把成就归因于天赋,而亚洲人则归因于努力。这个研究告诉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是获得成功的一种方式。当然,你也需要有天赋,但除了天赋之外,长期来说,只有努力和坚持才能有收获。[1]”而努力与坚持是我下面会提到的情商中的自控力。可见,情商在智商的运用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还有,我特别想补充的一点就是,正如乔布斯所言:你必须找到你爱做的事,做成伟大工作的前提就是热爱你做的工作。(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e only way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而很遗憾,那 81 位才华横溢的毕业生都没有找到使之投入全部热情的职业,报告中对他们的评价是:只是普通人中的佼佼者,却不是自己领域里的顶尖者,他们始终没有找到能一心热爱的领域。
好了,说了那么多 IQ,那 20 世纪,EQ 的发展之路又是怎样的呢?
EQ 作用不容小觑
1990 年,心理学家沙洛维和梅耶第一次详细解释了情商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而把情商介绍给大众的则是《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他于 1995 年出版了《情商》一书,不过他的用词是 Emotional Intelligence,EI 和 EQ 同义。从此,情商一词走出心理学的专业小圈子,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EQ 虽然有很多专业定义和测量表,但在我看来,还是开头说过的,EQ 对内就是管理好自己,也就是自控力,对外就是与人打好交道,也就是处事能力。
提到自控力,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棉花糖实验”了。1960 年,斯坦福大学的瓦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教授进行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实验。实验人员把大学里的必应幼儿园中 4-5 岁的孩子带入一间私人房间,让他们就坐,然后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摆上一颗棉花糖,之后告诉这些孩子:“老师马上要离开房间了,如果等我回来时,你还没有把糖吃掉,那么你就可以再得到一块棉花糖。但是如果你吃掉了,你就不能得到第二块了。”然后研究人员会离开房间 15 分钟。有些孩子会在研究人员离开后马上把糖吃掉,还有一些上蹿下跳最终没抵挡住诱惑,还有找东西玩分散注意力的,还有一些则是默默地等到了最后。必应幼儿园里共有 16 个男孩和 16 个女孩成功参加了测试,还有 3 个孩子没有搞懂指令所以出局。
随着实验的扩大,各种细节也越来越完善,比如不会在孩子们饱餐以后让他们马上参加测试。奖励的也不都是糖果,还有奥利奥饼干或椒盐脆饼。实验中也没有使用摄像头。如果孩子要放弃等待,吃掉糖果或饼干,则必须按铃,实验人员就会过去查看并记录下坚持的时间长度。最终陆陆续续一共有 600 多名孩子参加了实验。实验及其观察最早发布于 1972 年,但使它真正成名的却是之后的跟踪调研,并有了一个专业的术语“延迟满足”(delayedgratification)[2]。那些接受延迟满足,也就是得到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相比于没有经受住诱惑的孩子,SAT 分数更高、患肥胖的概率更低、抗压能力更强、社交技能更佳、药物滥用更少。这项跟踪研究持续了整整四十年,结论都是接受延迟满足的孩子在各个方面表现更优。可以这么说,接受延迟满足意味着有更好的自控力,而自控力对获得成功至关重要。
或许,这个实验的有些部分让你挺难以接受的。那只是四五岁的孩子,一颗糖能定终生吗?我这里想说,很多心理学实验并不能算做科学的实验,因为它不具有可重复性。2015 年 8 月,一个名为“开放科学合作”的科学家团体在《科学》杂志上撰文,他们重复了 100 项刊登在心理学顶级期刊上的研究,结果只有 36% 的实验结果能得到重现[3]。所以,棉花糖实验也仅仅针对上世纪中叶的那 600 多名孩子。有人指出,该实验还涉及到孩子对人的信任能力,也就是等了 15 分钟,会不会根本拿不到第二颗糖,米歇尔似乎并没有把这个因素考虑周全,他只是在实验之初演示了,摇一下铃,实验人员会回来。除了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似乎也和实验结果有关。2011 年,当这些孩子都迈入中年后,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脑成像研究。结果显示,当试图控制自己对诱惑的反应时,善于忍耐的孩子前额叶皮层更活跃,而迫不及待的孩子腹侧组织层更活跃。无论如何,这个实验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在现实里,我们需要让自己延迟满足。比如,不刷微博微信,赶紧工作,我就能早睡,获得更充满的睡眠;不在路上买垃圾食品吃,我就能回到家吃得更健康一些。诸如此类的小的延迟满足,其实很受用,并且能积少成多。
再来说说对外的处事能力,如何与人打好交道。前面提到过的把情商一词带到大众面前的戈尔曼为了另一本书《带着情商工作》(Working with EmotionalIntelligence),用了两年时间,对全球近 500 家企业、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进行分析,发现成功者除了具备高智商以外,卓越的表现也与情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个以 15 家全球性企业,比如 IBM、百事可乐,的数百名高管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普通的领导者和顶尖的领导者的差异,主要来自情商。
顶尖的领导者在一系列因素,比如影响力、团队领导、自信和成就动机上,均有杰出的表现。情商对领导者特别重要,因为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他人更有效地做好工作。人们并不总是推举一些特别聪明的人做领导,相反,往往会推举一些能关心别人、与人关系融洽的人做领导。因为,情商高的人更能为大伙办事,也更能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当然,戈尔曼是情商决定一切的鼓吹者,他的言论只是一家之言。但如果想在事业上发展,情商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
结语
最后,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看到过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一味鼓吹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信息来源都是篡改过的英语内容,比如我提到的 81 位高中毕业生演说代表的那段,就有很多毒鸡汤的作者硬把它改为了“这些毕业生只有 1/4 取得了成功,其余连平均水平都够不上”。情商很重要,但智商也很重要,你不能只依靠一条腿走路。如果对于一些故事你很想当真,请用英语关键词去必应或谷歌搜索一下,或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
参考资料:
[1] https://www.csmonitor.com/1995/0525/25121.html
[2] https://jamesclear.com/delayed-gratification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700828